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 A+
所属分类:励志名言

●历史将来是要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
新京报:在采访过程中,最打动你的有哪些事?
赵诚:共有三件事。第一件事,作为知识分子,黄先生一生始终说真话,始终关心着国家和民众的公共利益,从不为个人得失说假话。因为女儿上学的事,他违心做过一次检查,但是非常谨慎。
第二件事是,看到在1957年黄先生的一些水利系同事和学生,为了替他辩护也被打成右派,受了许多苦难。如胡家博、李亚莉、党治国先生等不少人。
他们为了诚实和正义的美德,讲真话,付出了极高的人生代价。
第三件事是,尽管这些年中国社会道德滑坡,但仍有许多人对黄先生这样的人,非常尊敬。包括清华水利系的许多同仁,如水利系的任裕民、杨美卿、杨铁笙先生,他教过的学生王三一等。还有许多素不相识但知道黄万里的人,都对黄先生的风骨表示钦佩,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承甫和鲍慧荪两位老诗人,还写了《讲真话中国不会灭亡》的文章和诗。
新京报: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什么困惑没有?
赵诚:我的困惑就是有些人做了许多违背良知的事,甚至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损害公众和社会长远的利益,但他们看上去好像是以为世人都不知道,以为别人都是傻子。我很困惑他们真的就这么愚蠢?难道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要写历史的?
一生志在造福人民
●一生坚持独立人格
新京报:除了专业上的出类拔萃之外,黄万里还有哪些特性?
赵诚:黄万里不仅是学者,而且有组织才能和经营才能,他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这样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从事专业的水利研究,他应该有很大的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万里一生坚持独立人格。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造福于人民。他1937年从国外学成归来时,不仅放弃了三家大学的邀请,而且放弃了从政的机会。当时,黄炎培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已经是国民党政府的高官。以这种便利条件,再加上他显赫的教育背景,要谋取一官半职实是易如反掌,但他坚决放弃了仕途,选择了做实事。
新京报:也就是说,他不愿介入政治运动而更愿意为老百姓做实事。
赵诚:有一件事大概最能反映黄万里的性格和人品。1947他去甘肃任水利局局长时,不是国民党党员,国民党政府给他派了一位副局长监视他。当时,每个政府部门都要挂蒋介石的像,黄万里就用一颗图钉钉起来,而且钉歪了。监视的人很不满意,但因为他是局长,也只有不吭声。除此之外,水利局所有的会议,黄万里都不让副局长参加。理由是这些会议都是业务会,副局长不懂业务。
新京报:那么他就没有政治倾向吗?
赵诚:由于非常了解国民党的腐败,他与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希望国家富强起来。甘肃国民党的特务系统曾派两个特务去监视黄万里,但时间一长,就发现他不是搞政治的人,后来就不再监视。
他的这种态度首先与他对政治一贯的态度有关,其次也与他自身的人品有关。
反对修建三门峡工程
●黄万里从来不是一个只知道闭门造车的学院派知识分子
新京报:在专业问题上,你认为黄万里与一般学者、专家有哪些方面不同?
赵诚:最大的不同是,黄万里的知识全面而系统。他早年在唐山交通大学求学,留学美国时,硕士学的是土木工程,博士学的是水利工程学。除此之外,他还学习了自然地理学,包括气象学、地质学等。他还修习了欧洲地理、交通地理以及高等代数、微积分等等。
黄万里从来不是一个只知道闭门造车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他重视实地勘测、调查和研究,并不怕劳苦,身体力行。注重实地考察与理论的结合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这个特点不仅使他比其他人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而且与实际结果相符合。
新京报:对于三门峡工程的意见就是如此。
赵诚:三门峡工程出现的问题,他事先已经全部预料到了,正因为有了科学的根据,所以他才逆“潮流”而动,极力反对修建。
良知风骨和科学精神
●知识分子关心公共利益,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
新京报:在黄万里身上,显示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这一点尤其可贵,而现在的知识分子群体相对缺乏这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赵诚:黄先生身上体现的知识分子良知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确实难能可贵。
知识分子关心公共利益,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是从春秋战国时士阶层的传统转化而来,即“士志于道”。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法国、俄罗斯的知识分子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国的启蒙运动、俄罗斯19世纪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活动。中国今天的知识分子,也仍然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信息获取的增多,国民自尊和人权意识的觉醒,其他阶层的人也会用他们的勇气来表现良知。今天知识分子的状况当然有放弃道德底线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奖罚机制下的无奈和麻木。在这种状态下,“好处文化”大行其道,人们干什么都问一个有什么“好处”(具体的利益),而放弃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我想如果奖罚机制的导向一旦调整,社会现有的力量能修复缺损的道德勇气。
新京报:从黄万里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专业研究乃是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科学精神?
赵诚:黄万里先生是中国最优秀的水文专家和水利工程专家,1937年回国后,一直在长江、黄河、辽河、松花江等水利一线踏勘、修建工程,后从事教学工作。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设计的治黄规划和三门峡水库上,坚持真理,反对苏联专家的治黄思路,反对在三门峡建坝,认为这样会使渭水流域出现水患。后来,三门峡运行一年就淤积成灾,问题一如黄万里预料。黄万里戴着右派帽子继续主动为解决三门峡问题、海河治理向当局献言。晚年黄万里醉心研究“三峡”问题,表现了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对中华民族高度的责任感。
甚至有当年在三门峡水库上违心地曲意逢迎的人,还在媒体上说自己是坚持反对上三门峡的,把黄万里的名字隐去,这真是一个昆德拉式的“玩笑”。如果我们对那些说谎者无奈,至少应该让那些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坚持科学观点,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科学家,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不再被不公正地对待。
新京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真话。
赵诚:发现客观规律,坚持真理和讲真话,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诚实互信也是一个社会的最重社会资本。今天,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这本不应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坚持科学精神有问题的话,如受到不公正对待,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运行机制出现了失调。
新京报:黄万里先生这样具有优秀品格的人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的。
赵诚:公道自在人心。黄万里生前多次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直言,为他辩护;死后有不少熟悉、甚至陌生的人对他表示尊敬和景仰,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张弘)
留美归来,以水利为终生之志
“以拯农为己志”,改学水利(图)
1927年,黄万里考入著名的唐山交大,攻读桥梁工程,193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用英文发表了三篇颇有创见的论文,由茅以升审定作序,学校出版。
黄万里毕业后来到杭江铁路,任见习工程师,参加杭江铁路江山港铁路桥的建设。当时,桥梁工程师很受人尊敬,收入也不错。但他不满足于牛刀小试,而是想得更远,希望能到更高端的地方去学习,去充实自己。1933年他考取官费留美,专业改成了水利。
1931年长江、汉水泛滥,水淹武汉三镇一百天,云梦县城一夜之间顿成泽国,死亡七万人。灾民凄惨,举国震撼。作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人黄炎培的儿子,黄万里那时在心痛
之余,就动过改学水利的念头。1933年黄河决口十几处,人命财产损失无数。惨痛的现实唤起许多青年奋志学习水利。黄万里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和另两位唐山交大的校友一道,毅然放弃铁路桥梁工程师的职务,出国改学水利。听说黄河是最难治理的,黄万里便立志学水利治黄河。
一向忧国忧民的黄炎培先生曾多次对黄万里讲:“中国有历史以来,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者,只有统治者对不起农民。”希望他将来好好报效农民,一辈子为他们服务。面对江河泛滥给广大农民造成的灾难,黄万里哀民之痛,“改学水利,以拯农为己志”的一派豪情深得父亲的赞许。父亲介绍他去拜见自己的学生——中国水利界的重要人物、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的许心武先生。许心武对黄万里说:“这次大水后调查全国水利工程师所长的专业,竟皆长于土木工程之设计施工,没有一个懂得水文学的。而不通水文学等于未入水利之门,只是能设计施工罢了。”许先生嘱咐黄万里多学水文学,后者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于是,黄万里决定从水文学入门学习水利。
新津落水,死里逃生(图)
黄万里从唐山交大毕业后,到杭江铁路任见习工程师,参加江山港铁路桥的建设。1933年黄河决口十几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他毅然改学水利,考取官费赴美。这是他出国留学前夕在上海的留影。
那年夏天,黄万里到雅安一带考察青衣江。这是黄万里五年野外作业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1938年夏天,黄万里奉命往四川天全县始阳镇勘察水利,因为饮食不慎,得了痢疾,腹痛极了,“历三天力竭”,深怕再拖延下去将无力回成都,于是决定独自回蓉,留下其他五人照常工作。
这天大雨倾盆,黄万里“顺山边小路步行,沿途滑壁落石阻塞,勉力跳跃而得过”。他
“左边防着山崩石落,右边看着溪水涨高。虽已腹泻三日,仍不得不奔向新津,到雅安时已力竭不能成行,而腹泻仍不止”。幸好碰上银行一部运钞票空车返蓉,黄万里才“以巨资获准搭闷厢车席地而坐。途中不时请求停车,泄泻,痛不堪言”。车过岷江新津渡要换船摆渡。旅客得下车从一条船边跨跳到另一条船上去。已经精疲力竭的黄万里忍着腹痛,拼力一跳,但还是一脚踏空,掉到波涛汹涌的江水里,靠好心的旅客拉上船来,才脱险全命。那时船夫迷信,很少肯搭救溺水的人,何况正值汛期。大家都为病重的黄万里能够逃过一劫而庆幸。
奔赴东北满腔热忱却无施展余地(图)
新中国即将成立,气象一新,百废待兴。黄万里响应号召,赴东北参加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建设事业,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揭开九十年生命的新篇章。1949年9月18日,他一家到达沈阳。这张照片摄于1950年。
1949年8月15日,黄万里正式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东北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尽管从内地调派招聘来一些人才,但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满足建设东北的需要。黄万里担任总局顾问,主要工作是审阅各局送上来的报告,下去调查一些地方的水利工程,没有具体的分管事项。那时,刚刚接管了政权的共产党干部还缺乏管理经验,黄万里这样有学识和有水利施工及水利行政工作经验的人,对于东北水利总局来说,无疑是急需的宝贵人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是在黄万里第一次外出视察回来之后,水利总局让黄万里参加局务会议,让他
在较广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1对新政权,黄万里满怀热情。目睹了国民党腐败,加上20世纪上半叶席卷全球的左倾思潮的影响,黄万里对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是认同的。他学习了从新华书店购得的关于唯物主义的读本《思想与意识》和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对华北党校教务处1949年11月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教材初级党校读本》也看得很仔细,并择要摘录了从第一课“党员”到第二十三课“党的严肃性和灵活性”中每一课的要点。这些内容在黄万里的日记本里整整占了十页。虽然他并未提出入党的要求,但这至少说明,黄万里想认真了解共产党,在思想上一直努力跟上新时代。
黄万里去东北,原本是希望和自己所带的同事们共同干出一番事业来的。不说仿照甘肃模式,至少在水利规划和具体实施上能有较大的自主性。但实际的情况与他的设想相去甚远。据黄万里夫人回忆:“他赴东北时,动员了曾经和自己共过事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十七人,和他一起去东北,满怀热情地想带着这支队伍为国家大干一番。但他太没政治头脑了,他根本不明白当时的客观环境不允许他有自己的小团队。东北农林部把他带去的人全部分开安排到不同的地方,最后把他安排到水利总局当顾问,对此他很不满意。加之总局工作上存在不少问题,黄万里忍不住要提改进意见,一些对领导有意见的人也常找他说事儿。这样一来,本不内行又欠雅量的领导对他很不满,长期不给他实际工作。偶尔派他下去跑一下,也根本无用武之地。不到一年,他悟出实际上在东北很难做事,他的见解和意见不会被采纳,对当地的水利工作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与其在这里闲呆着,还不如去教书。于是,他与母校唐山交大联系,母校的教授们很欢迎他去。在东北不到一年,1950年,他就到唐山交大任教去了。”
右派生涯里的黄河情结(图)
1961年,为克服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困境,黄万里夫妇在清华园宿舍院里种满了南瓜。
在右派生涯中,黄万里一直没有忘记三门峡,没有忘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1961年3月,黄万里重游他曾住过的密云水库,写下了一首词:
念奴娇·燕都平原吊古
余获右冠,奉命在密云劳动,与昌黎民工同居同食同劳。所居半自地下掘土筑成,及次
年再去,已荒废难寻。追思前后,不禁慨然。
茫茫黄土,埋没尽,千古英雄豪杰。
荒道西边仿佛是,艰苦当年住穴。
半起人间,半居泉下,缥缈茅庐结。
西风残照,空余棂断墙缺。
遥想历代英豪,风云初感会,才华洋溢。
苒苒盈虚曾几度,扌不土北邙湮没。
我岂衰乎!栖栖当奋起,壮怀横越。
苍生应济,仰天长啸情切。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黄万里身虽获罪,仍心忧天下。
从1960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三门峡大坝开始大规模蓄水后,被壅高的水横向冲击,1962年时使两岸坍塌,毁了农田八十万亩,一个县被迫迁走,这是设计者不曾想到的。黄万里曾提醒过,根据水流力学和泥沙淤积计算,可能出现设计者预想不到的情况,但未引起主事者的警惕。 1962年3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会议,决定将三门峡水库的功能改为“滞洪排沙”,汛期尽量泄空水库,拦洪水位控制在335米,闸门敞泄排沙,暂不考虑发电和灌溉,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的任务。这一决定上报国务院,得到批准。水库改变功能后,库区淤积有所减缓,渭河口“拦门沙”逐渐冲出一道深槽,但由于水库导流底孔被堵,低水位泄流能力不足,潼关河底高程并未降低,库区淤积“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发展。为此,他作长诗《念黄河》,直接批评当年“胜利冲来头易昏”,以致今日丰腴的八百里秦川“翻为云梦鱼虾没”!
念黄河 1962年8月
闻黄河中游淤塞,三门峡水库不能蓄水,一如当年愚言。怅惘之余,诠次为七言长句。
有水有水号黄河,荡荡奔放挟沙多。
蛟龙千里长堤束,坼岸潦原在一呵。
有父为君身毁灭,其子称王息洪波。
千古英雄淘既尽,犹怀磊块欲如何?
念君气度亦爽飒,清渭浊泾兼引纳。
肯吐琼浆淤万顷,千年斯土民践踏。
人间浅识一何多,斩断沙流三门阖。
更在东平潴漾漾,丰功伟利云综合。
诏谓君氛从此靖,颂请不乏鲍参军。
奇祥异瑞争来送,胜利冲来头易昏。
樗散书生不晓机,竟然抗疏犯龙鳞。
紫芝盛世岂应唱,肠热鲁连理必伸:
源头水土应保恤,沙入河槽须纵逸。
洼道轮流潦可泄,立农建土赖洪积。
而今坝蓄复堤塞,清水顶冲长告急。
行见渭滨仓廪实,翻为云梦鱼虾没!
廷争面折迄无成,既阖三门见水清。
终应愚言难蓄水,可怜血汗付沧溟。
徙薪曲突非求泽,烂额焦头自上鬓。
肠断秦川陇水咽,艳阳遗照此精诚。
1963年,黄万里听说水利部开会,各家提出了改造三门峡坝工的意见,但仍未能纠正此坝修建时的错误观点,又写了《哀黄河》:
哀黄河 1963年8月
癸卯伏雨,闭户披览各家改建三门峡坝工意见,顿起无穷之虑,怅望禹功,泪垂无已。
昏昏八表停云里,风雨凄凄满地水。
闷煞书生不得出,闭门重讨治河技。
百家宏论亦纷纷,造坝节流曾一是。
留洞排沙谋不用,枉教民徙无常止。
曾参岂是杀人者?郑国莫非怀鬼士?
尽说河清定可期,长堤千里顶冲氵矣。
可怜血汗付东流,留得空库仰谷底。
五载尔来管葛多,改持开洞排沙旨。
纷纷献计泄库藏,但恨水高壅远氵止。
噫吁嘻!异哉奇计!摆脱秦灾复能几?
郑渠垂就木成舟,应尽水库功用起;
兴利除灾并顾间,巧谋犹待细研揣。凡今谁是出群雄,翡翠兰苕千手指。
谁掣鲸鱼碧海中?百年难遇风流子!
莫教碧眼笑千秋,莫使禹功坠如此!
雨打窗声催转急,愿闻扫却杞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