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局春秋

  • A+
所属分类:励志名言

镖局春秋
作者:古彧

时下读历史掌故或为一些人的雅兴。本书围绕“镖局”这个题目汇集了许多历史掌故,为休闲、消遣、增长见识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套餐”。

镖局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在中国历史上生存了长达500年之久!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惊心动魄的保镖生涯却不是局外人能悉知的。特别是他们的江湖规矩、江湖行话、江湖交往、江湖险恶等等,更是一种只有江湖人才心知肚明的生存之道。许多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虽然无不尽其所知想极力勾画出江湖人物的全貌,但更多的是描写了他们的打打杀杀,而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内容。再加上许多细节不是张冠李戴,就是以讹传讹,致使许多人常常把镖师与绿林好汉或江洋大盗混为一谈。其实,镖局生涯不仅是艰辛的,而且有着太多太多的原则和行规,不掌握这些知识,是根本不可能解读镖局生活的。

从这个角度上,此书堪称为一本镖局知识大全,凡是想了解镖局知识的人,便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你想知道的一切。

导言
第一章何为镖局
第二章镖局起源
第三章镖局编制
第四章镖局鼻祖
第五章镖局业务
第六章镖局规矩
第七章镖局利益
第八章镖局六系
第九章镖局精神
第十章镖局三硬
第十一章镖局行话
第十二章镖局武器
第十三章镖局武德
第十四章何为亮镖
第十五章何为喊镖
第十六章镖程家当
第十七章何为挂子
第十八章镖局经营
第一章何为镖局

镖局,最早的时候叫镖行,说白了就是“受人钱财,保人免灾”的行当,也就是凭借过人的武功,专门为别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客旅艰辛不说,还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镖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广泛,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承接、保送一般私家财物,就连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也靠镖局运送。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人们在生意中的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商号、票号、银行等也来找镖局帮忙,当年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的家宅,就是由中国十大镖局之一的会友镖局派人保护的。

镖局虽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消失了,但它毕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五百年之久,由于相关的历史文献很少,也就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拨开层层迷雾,看一看镖局的真实面目。

镖局不是江洋大盗

大凡说起武功高强、依靠一身武艺谋生的人,大家都会和飞檐走壁的侠客、打家劫舍的江洋大盗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镖局的镖师虽然也靠武艺谋生,但决不是江洋大盗!而且与江洋大盗是一对生死相克的冤家对头。

江洋大盗一词最早出现在《大清律》中。在清朝初期,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以后,基本上实现了国土的统一,时局相对稳定下来。当然,我们所说的稳定,实际上是说当时没有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但盗贼活动却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匪、贼、盗中的匪,是指揭竿而起与封建王朝公开挑战的武装组织;而贼,则是指一般的小偷小摸的暗窃;盗却有“偷盗”和“强盗”之分,偷盗是暗窃,强盗则是明抢,强盗又分水、陆两种,江洋大盗就是属于水上的强盗。随着人们观念和习惯的改变以及口传的演绎,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说起江洋大盗也就是指水陆两种强盗了。为什么呢?因为江河湖海已经逐渐被人们延伸为另一种意义的“江湖”,一说到“江湖”,大家都心知肚明,它是一种相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另一种民间称谓,游离于普通老百姓与官府统治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老百姓眼中的江洋大盗也就没有什么水陆区分了。

镖局通常把自己的对手统称为“贼”,镖师所说的贼,就是指小股的匪、江洋大盗、偷盗这三种人的总称。

有人把镖局误解为江洋大盗也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和缘由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江洋大盗和镖师都是习武之人,在古时候一般习武有着区域性和集中性,不是习武世家,就是寺院、道观、武院,或者村练。有时候镖师和江洋大盗说不定就是从一个地方习武后出来的人,并且多半是非常熟悉的,倘若按照习武的辈分细究起来,说不定还是同门师兄弟,彼此都知根知底,所以都不会做出很绝的事情来。镖师与盗贼的这种渊源,一是给人们造成了误解,把二者混为一谈;二是奠定了双方共事的准则,在做事中相互留有面子。——这就是镖局的职业定位。

镖局不是御林军

镖局既然不是江洋大盗团伙,也不是凭借武艺抢劫的强盗窝,那么它是不是宫廷的御林军一样呢?

显然不是。旧时的镖局是民间自行组建经营的。镖局的雏形是三两个习武之人,在交通枢纽之地,等候请求保护和雇佣他们的商旅,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声望之后,才逐渐壮大起来合伙开设了镖局。

当然,镖局和御林军确实也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凭借武艺保护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在火器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传统的武术技艺是人们赖以自卫防身和进攻的主要手段,习武的人一些投身行伍成了军人,一些则设馆授艺成为武师,还有一些人就成了我们要说的镖师。镖局的出现无疑为习武者又开辟了一条立世谋生之路,使得武士们得以直接服务社会、自力更生,并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发展。

其次就是镖局与官府及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密切,时常会让人造成这样的误解。历史上人人皆知的“两宫西狩”就是一个例证。清朝末年,北京贯市著名的家族式镖局李家,就曾经走过一趟官民不分的特殊的“护驾”镖。当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身边连护卫的军队都没有,李家镖局的名声慈禧太后在入宫前就已有耳闻,并知道李家的骡轿乘坐起来十分舒适,两宫途经贯市时,便向李家求援。李家慌忙用黄布围制了两乘骡轿献给慈禧太后,并为老佛爷保驾护航,直赴太原。后来两宫由西安返京之后,慈禧太后念他们献轿护驾有功,不但使李家受了皇封,而且获得了殷实的赏赐。之后每当新春,李家便赶上大车,扯起黄旗,进宫进贡或领赏,一路上招摇过市,声威大振!并因此落得了个“御前镖户”的美称。虽然李家暂时行使了御林军的职责,但是“御前镖户”这种家族式的镖局毕竟是民间组织,而不是由统治阶级组建的官方御林军。

再就是镖局有一项“押皇杠”的业务,押朝廷的税银,民间俗称“押皇杠”。按理说,朝廷税银事关重大,这项工作本应由朝廷的军队解运,可是实际上许多皇杠都是由镖局解运到京城的。原因是清朝末年局势动荡不安,皇杠在途中一旦被人抢劫,解饷的官员和出事的地方官都要受牵连,所以官场上都把解饷银视为畏途。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想出了一条妙计,把皇杠分批分期委托给镖局解送到京,报酬是逢百抽五,也就是说平安解送一百万两银子到京,就可以领到五万两银子的赏钱。解皇杠是官家和镖局都非常热衷的业务,接了皇杠业务,押运的镖师还会被封个八九品的武官虚衔,以便在和匪盗相遇时,持公文调动附近的驻军解围助战。这种买卖虽然名利双收,但仍未改变镖局民间组织的性质。

镖局不是地主武装、商人武装和官僚卫队

其实,人们对镖局含糊不清的认识远远不止上面的两种,比如地主武装、商人武装、官僚卫队,都与镖局有点相像,那么镖局与这些武装有什么不同呢?

镖局不是地主武装。作为地主武装,通常都有极强的区域性。虽然也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使命,但事件发生的范围一般都不出本区所辖范围。而镖局则不同,他们走南闯北,只要镖局业务所在,无处不有他们的身影。

镖局不是商人武装。商人武装是商人自己建立的“商团”。商团大多数被买办资产阶级控制,行事独立于军警机构之外而自成体系。镖局虽然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商人,但它毕竟和商人只是雇佣关系,更不会像商团一样独立于国家军警之外,成为一种负有特定使命的武装力量。

镖局不是官僚的卫队。官僚卫队执行的是官僚的命令,完成的是上级下达的任务。虽然京城的会友镖局曾经担任过李鸿章的安全保护工作,可是他们毕竟也是雇佣关系,只对雇主负责。

同时,从镖局的组成人员——镖师的身份上也不难看出镖局的性质。

镖局的主要从业人员就是镖师,镖师可以单干,也可以自己组建镖局,还可以到别人的镖局从业。镖局散伙以后,镖师可以另起炉灶,也可以改行。总之,镖师是自由的,对镖局不存在人身强制和依附关系。

由此可见,镖师对于他们的雇主来说,只是契约关系,雇主有雇用和不雇用的选择权,镖师也有受雇和不受雇的自由权。双方谈妥了条件,就达成了一纸协议,等协议执行完毕,权利和义务也立即中断。总的来说,镖师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商业活动的范畴。镖师是自由职业者,而由镖师组成的镖局也是自由的企业。

镖局与盗贼是朋友不是同伙

既然镖局的保镖和劫镖的强盗在立场上是完全对立的,那么为什么走镖护院的镖师跟强盗一说行话,强盗就不劫镖了呢?他们是不是同伙呢?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相传有师兄弟三人在练成了武功以后,却不知道要从事什么工作。其中一个想要当强盗,剩下的两个人反对,说:“你当了强盗,就会去抢劫行人与居民,如果我们两个一个护送行商,一个为人护院,那时你怎么办!”由于他们终究是同门师兄弟,又不忍心互相残害,于是就约定了一些行话,把走镖定为响挂,称“占一线之地”,护院定为内挂,称“占一塔之地”,

绿林称为“朋友”,如果以后见面时能讲出这些话,就是一家人,千万不可以冲突!而他们三人的子孙,也都按这个惯例行事。

这个故事自然属于民间传说或者杜撰,经不起严格的考证,但后来的情形确实如此。镖局不但依赖于江湖上的强盗生存,而且同江湖上的关系密切。传说一些被官府注意的江湖人,进城后若住进镖局,官府是不能缉拿的。一来因为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都有靠山。因此说镖局既同绿林有来往,又同官府有关系,其利益决定了它的性质:在官和民之中,镖局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两难状态。

镖局和盗贼虽是斗争的双方,但没有盗贼的盗窃和抢劫,也就没有人会花银子雇用镖师保卫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镖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镖局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依靠商品经济的兴隆和发展,同时还依靠着盗贼的存在而发展。不同的是,盗贼的目的是抢劫财物——图财害命,在受害者看来是一个统一体,在官方看来是一个案件——但是从盗贼的角度来看,图财和越货才是真正的目的,害命和杀人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最好不采取的手段。一旦出了人命,事情就闹大了,官府的捕快就会找上门来,他们最期待的效果就是商人一见自己满脸杀气的样子就跪地求饶,或弃财而逃。

镖局的目的也是求财,只不过镖局以保障雇主的生命财产安全收取酬金,和盗贼进行武力对抗,只不过是镖局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盗贼喜欢不战而屈人之兵,镖局的镖师也喜欢不战而屈人之兵,谁也不愿意采用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双方都愿意选择不流血、不对抗、不动武的和平方式。这样一来,镖师和盗贼就有了交朋友的可能。

而盗贼呢,也知道镖师这个朋友是战而不屈的角色,战与不战,流血与不流血的主动权全由自己决定。而镖师的实际经验是,盗贼是个知难而退的朋友,只要给他面子,他就会知难而退,用贼匪们的行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放走了扎手的(镖师),就能捞到顺手的(没有请镖局的商旅)。”
第二章镖局起源

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镖局,对镖局的概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原来镖局是古代的一种民间机构,可是这种民间机构能“古”到什么时候?也就是说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在我们探讨镖局的起源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描写镖局的镖师在途中遇劫的情形:

北宋时期,某某镖局在运镖途中,途经一段山路,四下极为安静,突然从各处窜出数人劫镖,镖师与歹徒四目相对,浑身散发出逼人的杀气,大喝道……在这一小段描述中有一个致命的谬误之处。北宋时期还没有镖局,镖局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镖局在明末时叫“镖行”,而且“镖”字当时的写法还是“标”。镖局出现在明末,兴盛于清朝,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经济商品大多还是由政府管制或者包揽的,并且范围很小。直到康熙年间,商品经济才得到发展,有了雇用、接受雇用和拒绝雇用的人身自由保障,镖局才具备了产生的条件。

镖局的起源也是自由商人的起源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镖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商人,难道说只有在自由商人出现以后才会出现镖局的吗?

从根本上来说,镖局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在结束了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产工具上,而且产品也有了剩余。剩余的产品要以交易的方式在各部落间进行互换有无,于是便首次出现了人类的商业活动。但因当时的地理条件交通工具限制,所有交易活动都是在有限的区域内进行,所以,当时既没有专业商人,更没有专业的商人队伍。

私商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这时的社会财富分配经出现了悬殊,有些私商本身就是贵族成员,服务对象自然是上层社会,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一般都是通过“自我行为”来满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并统一了货币,为商业活动打开了通道,但重农抑商的意识形态,依然束缚着商人的职业自由。

到了汉代,商人的日子更难过。朝廷不仅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变成了一种国策,并在经济上也加重了商人的税赋。如果商人稍有叛逆,官府将直接没收商人的所有财产。尤为突出的是,当时经营利润最丰厚的就是盐铁,但这种商品从生产到销售都全部实行了专卖制度,之后专卖范围又扩展到酒类和丝绸,这类买卖皆由国家垄断,私商不能染指。因此说,当时名义上的自由贸易,说穿了无一不是在国家控制下的“政府行为”。

隋唐时期,是商业活动的一个变革时期。前期是一个低潮期,原因是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战乱不断,不仅使各条商路受阻,而且各种专卖制度更加变本加厉,除了卖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针头线脑外,能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几乎廖若晨星。唐朝统一中国后,由于国内外的局势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的快速繁荣,使过去的抑商政策有了松动,但在专卖制度的范围上又扩大到了茶叶等产品,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所必备的盐、酒、茶,依然是由官方所垄断。

宋元时期也是如此,除了盐、铁、酒、茶、丝绸之外,又将药材、石炭、醋、矾等物纳入了专卖之列。元朝虽然因为经济的繁荣使专卖范围有所缩小,但“漕运”与“海运”中的庞大商务运作,仍然被贵族官僚和上层富商所把持。所谓的商人,仅仅是对官商市场的“拾遗补漏”而已。

明朝对商人来说是个松动期,商品交易从生活必需品开始向装饰品,储备品等方面扩展,市场开始扩大,特别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萌生,市场上出现了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这才使民制、官收、商人营销的一条龙服务,掺进了民营的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商人。

三百年大清朝帝业,是经济的繁荣期,也是自由贸易的开发期,特别是嘉庆,道光年间,除了将一切生活必需品的经营权交还给商人以外,连世袭的贩盐特权也一并废除了,所有商人只要照章纳课(税),就可以领到官府发放的“盐引”(买卖食盐的一种票证)。康熙和干隆时期,又陆续开放了矿禁、机限、丝织业、制陶业、冶铁业等等,商品经济的极度繁荣,不仅为商人队伍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带来的还有商品在长途贩运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于是,为保证商品途中运输安全的镖局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上面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来看,国计民生的主要物质长期被垄断,到了明清才有所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才逐渐冲破了统治阶级的垄断和控制,在这种条件下,镖局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所以说,自由商人的起源也是镖局的起源。

镖局的起源和盗贼亦有渊源

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形成了商品经济,使商业具有了民间性和自由性。但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还不太安全,商人在长途贩运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镖局这种行业就应运而生了。这首先要感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武风尚,再加上习武者大多是豪侠仗义之人,好打抱不平。路遇盗贼抢劫商人旅客,便挺身而出。当他们赶走了盗贼之后,认为自己对弱者有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义务,往往会送上一程,等商旅到达了安全的地界后才返回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被救护者自然是千恩万谢,施救者最初也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练武之人的义举,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但最早的镖局,只是三两个会点武艺的人聚合在一起,在一些交通枢纽或者旅店中等候需要保护的商旅。他们一般都是推着一辆小车子,车上装着武器和生活用品,车上插一面小旗,像现代商店的幌子,招揽顾客。接到生意后,他们就推着小车送上一程。在早期的这种保镖活动中,送的路程不会太长,有点接力赛的性质。

由此可见,镖局的产生依赖着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自由商旅;另一方面是强盗贼匪,缺少一方都不可能形成镖局产生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自由商贾;没有盗贼,就没有镖局问世。

关于镖局起源的文献

以武士充当保卫、保护人财安全的方法,自古就有,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事例不胜枚举。但是保镖作为一种行业出现,其历史并非是很久远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历史资料就那么少?难道说在官方的文献中一点记述都没有吗?

有。明代文献中就有直接记载。不过那时镖局还叫镖行,而且“镖”字还写做“标”。在《金瓶梅》中,有几处写到西门庆的生意除了设有绫缎铺、药材铺等买卖外,还开着“标行”,并以“标船”运送货物,具体情况没有详细说明。虽然字数不多,但这足以说明当时镖局已经作为一种社会行业存在于世了。

从清朝以来,有关镖局的文献多了起来。至今仍可见的有当时传抄的《江湖走镖隐语行话谱》存世。此间,镖局业务也早已分为行程镖和看家护院镖两大类,行程镖又有了陆路镖和水路镖之分。从皇城北京到南北各大商埠码头,大小镖局比比皆是,甚至在河北冀县李家庄附近的小小绢子镇上,也有许多镖局和大镖局的分号,光是京城,便设有多家,除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会友镖局外,还有七大镖局,其中会友镖局在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设有多处分号,鼎盛时期镖师多达千人之众。

在清朝的对外经贸活动中,镖局也被雇请护送出洋货船,在吴炽昌的《客窗闲话·难女》中记载:“余舅金氏,以大海之洋行为业,自置洋船五,在东西洋贸易。每船必有标客,以御盗贼。”《清稗类钞·技勇类·洪峻与三等羯斗》亦称:“时有巨商贸贩外国,苦海盗,聘洪护镖。”包括清末梁启超的《中国地理大势说》中,也有关于“响马标客”的文字。清末民初夏仁虎的《旧京琐记》卷七中这样记载,“贯市李家以标局起家”。夏氏曾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两代官府为官,自然对在当时举足轻重的镖局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