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 A+
所属分类:地理环境

第二部分吸血鬼城堡晚上不许进

电影中那个恐怖阴森的吸血鬼世界就起源在那里
蔡玉民
吸血鬼是一个从古希腊时就开始在西方流传的神魔形象,据说它们白天睡在棺材里,晚上出来活动,专咬人的脖子……
在罗马尼亚,有一个神秘的城堡,传说它是世界头号吸血鬼居住的地方,不过拜访过那里的人往往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你看过汤姆•克鲁斯与布拉德•皮特这两大好莱坞帅哥联合主演的电影《夜访吸血鬼》,恐怕就不难想象记者到达罗马尼亚后急着要去参观“吸血鬼”城堡的心情。据说,电影中那个恐怖阴森的吸血鬼世界就起源在那里,了解这个城堡,就了解了这个神秘世界的大半。
到达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的布朗城堡(也就是俗称的吸血鬼城堡)时,天色尚早,加上周围的导游、游人一大帮,记者的胆子也壮起来了。仔细打量四周,发现城堡所在的地势极为险要,它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从路上经过的哪怕一只飞鸟也难逃城堡主人的眼睛。
从山脚沿斜坡拾阶而上,大约100多米就到了城堡大门。虽然比较陡,但据说比起以前来已经好多了。以前,吸血鬼城堡根本没有门,想进去的话只有跑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据说这是因为城堡的主人害人无数,所以害怕有人摸上来找他报复。进得城堡大门,走入一个宽敞的门厅,里面只摆了几个外形粗犷的青铜罐,没有窗户,光线幽暗,阴气森森,想一想吸血鬼的传说,记者脖子后面还真有点冒凉气,幸好这个时候解说员从隔壁屋里走了过来。
据他介绍,这个城堡原是匈牙利国王于1377年开始兴建的,本是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1382年建成后,这里逐渐成了集军事、海关、当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传说中世界上的头号吸血鬼瓦拉西亚大公伏勒德就曾长期在这里居住。
实际上,早在伏勒德之前,吸血鬼的形象就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了。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专吸人血的神魔形象,如人面蛇身女怪、半人半鸟女妖、铜脚恶魔等等,它们都喜欢趁受害者熟睡之际吸他们的血,不过它们不是僵尸,而是脱离了人体的神。吸血鬼的迷信甚嚣尘上是在14世纪,当时欧洲瘟疫肆虐,人们经常在没有确定病人是否死亡的情况下就仓促将其埋葬。几天后打开坟墓,会看到完好的尸体,并且带有血迹,其实这是被活埋的人临终前拼命在棺材里挣扎留下来的血迹,但在迷信盛行的当时,这被认为是吸血鬼显形。
吸血鬼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散播死亡的魔鬼,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有獠牙,白天睡在棺材里,晚上出来活动,专咬人的脖子,害怕大蒜、十字架。当然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脑子里的吸血鬼形象也不尽相同。其中,罗马尼亚的吸血鬼——德古拉(罗马尼亚文,意为魔鬼)最为著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爱尔兰作家斯脱克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这部以15世纪罗马尼亚著名的伏勒德大公(外号德古拉)为原型的吸血鬼小说相当成功,风靡一时,发行了数百万册。正是这部小说把伏勒德和吸血鬼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真实世界中的伏勒德大公是什么样子的呢?记者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在城堡中溜达,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城堡里的装饰看,这里与其说是吸血鬼逞凶的阴暗地狱,倒不如说更像个富丽的皇宫:制作考究的家具、五彩斑斓的挂毯,居然还有管风琴,难道这个大公变态到一边听着琴声一边吸人血?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
导游的介绍也许才是所见一切的最好注解,原来历史上的伏勒德大公并没有小说上描写的那样可怕,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他为英雄。他于1456年当上瓦拉西亚(当时的罗马尼亚有三个公国)公国大公以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恢复社会秩序,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保持独立。为他引来德古拉外号的是他惯用的严酷刑罚。伏勒德习惯把犯人毫不留情地钉死在削尖的木桩上,而且他动不动就用刑,不管是抓到的外国间谍,还是国内的窃贼、贪官,就是教士背后嘀咕人也要受严刑。这不免得罪人,口碑不好,可正是这些严刑酷罚将当时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好景不长,1462年伏勒德在与土耳其人的战斗中被杀。没几年人们就把伏勒德的出色功绩忘掉了,只记住了他的严刑酷罚,在人们眼中,他居住的布朗城堡也就变成了吸血鬼之家。
虽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鸡毛鸭血,但这个戒备森严的城堡本身还真有一种神秘而惨烈的味道。这里的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据解说员介绍,这里发生过好多场大战,有不少英勇武士不是因为被吸血而是因为战争惨死在城堡内。布朗城堡建筑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它的4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向围困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而设计,各有各的职能。4个角楼之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都有射击孔,杜绝了射击死角。整个城堡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战斗堡垒,简直是滴水不漏。据说,在伏勒德统治时期,为了使人们全都走城堡下的大路以便收税,城堡里驻扎的兵丁每天早上、傍晚出动两次,前往附近能翻越的地方巡逻,如果不是当地人,只要让巡逻队抓住就免不了受到严惩,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有许多冤死鬼,所以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城堡仍然被恐怖的鬼魂传说所笼罩。
走出城堡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暗,斑驳的光影中,城堡门口的小商贩仍在认真地兜售着有关吸血鬼的资料和纪念品,而记者也没有忘记再一次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城堡管理处立在大门口的告示牌:不许在夜间进入城堡。
第二部分他们替朱丽叶写回信

住在意大利爱情圣地每年收几千异国情书
史克栋
在当今世界,就是著名影星、超级名模、体坛皇后或者走红歌星,每年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上千封情书的人恐怕也不多。可在意大利就有这么一位绝代佳人,她不随年华的消逝而苍老,也没因岁月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她永远是人们心中不老的情人、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她就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女主角朱丽叶。
维罗纳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它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阿迪杰河呈S形穿城而过,使这里风景绮丽、安详迷人。不过,让维罗纳城名震世界的,都不是上述这些原因,而是因为它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故乡,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恋的地方。莎翁名剧面世以来,维罗纳城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到这里来参观、“取经”。
这些年轻人一到维罗纳,一般都直奔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的一个小院子,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莎剧中朱丽叶的故居。院内立有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雕像,据说摸摸她的胸部会带来好运,所以成千上万的游人将朱丽叶的右胸摸得闪闪发光。铜像的左侧就是莎翁笔下那座令无数青年人神往的大理石阳台。这就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常常幽会的地方。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维罗纳来“朝圣”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让鸿雁遥传自己的情话。于是,每一届的维罗纳市市长都会面临一个艰巨任务——处理成千上万、如雪片般飞来的给朱丽叶的情书。
20世纪70年代初,居住在维罗纳的一批文人常聚在一起谈论莎翁的名著,后来越聊越起劲,索性决定成立一个朱丽叶俱乐部。某一天,一名幸运的维罗纳市市长找到了这个俱乐部的负责人,将第一批要俱乐部代为处理的朱丽叶的情书交到他们手上,并嘱咐他们有信必复,不能让维罗纳有一个“伤心人”。于是,自那时以来的数十年里,每封写给朱丽叶的信都有了来自“天堂”的回音。
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好奇,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个朱丽叶俱乐部。该俱乐部主席塔马西亚告诉记者,俱乐部现在有10多名志愿者承担着替朱丽叶回信的工作。他们平均每年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来信4000至5000封,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来信。为了不让寄信人失望,他们将这些来信登记存档,并且一一回复。
塔马西亚主席说,在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部分都会不同的外语。这些年来,他们也收到过不少来自中国的信件,这些信有的是用英文写的,也有的是用中文写的。为此,他们专门与生活在维罗纳城的一位华裔小伙子取得了联系,只要收到中文来信,就马上交由他翻译。
说到这些信件的内容,塔马西亚主席露出了微笑。他说这些来信无论是喜是悲都充满了感情,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的是出于对朱丽叶的崇拜,向这位女神倾诉爱慕之情;有的则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了与朱丽叶相似的遭遇,所以同病相怜,向这位异国“知己”倾诉自己的不幸;还有的更是托朱丽叶为他们向意中人传递信息……自1993年以来,维罗纳市文化局与朱丽叶俱乐部还特别设立了“亲爱的朱丽叶”好信奖(因为几乎所有的信件都是以“亲爱的朱丽叶”开头的),每年的2月14日情人节当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爱情总是男女之间的事,但在维罗纳,朱丽叶绝对受到偏爱。除了全世界无数人写来情书投递到朱丽叶俱乐部,前面提到过的朱丽叶故居,朱丽叶的墓地也是维罗纳的盛景之一。传说这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的地方,所以每年都有不少情侣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结婚,为的是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誓死捍卫爱情。
相比之下,罗密欧就有些受人冷落了。其实,罗密欧的故居距离朱丽叶家不远,位于斯卡里杰利街4号。这是一幢相当古老的房屋,墙壁破旧,大门紧闭。只有门口上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莎剧中著名的台词:噢!罗密欧,你在哪里?提醒着人们它的与众不同。
第二部分关过铁面人、基督山伯爵的伊夫岛

分外神秘的小岛阴气森森的监狱城堡
陈源川
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是两个为世界读者所熟悉的传奇形象,他们的共同点除了均出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笔下外,还包括都曾被囚禁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孤岛——伊夫岛上。
伊夫岛位于离马赛1.5公里的地中海上,从马赛的老港坐船仅需20分钟就能到达。当记者把头伸出船舱远眺时,只见一座荒凉的石灰岩小岛横在海中,悬崖峭壁上,一个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威然耸立,城堡的角落处突兀着3个高低不同的炮楼,岛的西侧还有一座10米多高的灯塔,同古堡遥相呼应。
伊夫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16年。为了抵御邻国从海上入侵,当时的法国国王决定在进出马赛的水上要道伊夫岛上修建一座碉堡。1658年,路易十四在对异教徒的镇压中将伊夫堡变成囚禁新教徒和刑事犯的监狱。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伊夫堡完全变成封建王朝镇压政治犯的监狱。自1580年关押第一名囚犯以来,伊夫岛在几个世纪内共囚禁了3000多人。
尽管伊夫堡的历史演绎了数百年,但人们真正对它产生兴趣是从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两部小说开始,那就是《基督山恩仇记》和《铁面人》。这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同伊夫堡紧密相连,也让这座远离大陆的小岛名声大噪。
踏上这个与世隔绝而又分外神秘的小岛,走进阴气森森的监狱城堡,记者首先看到一个小天井,围绕天井的城墙四壁上均建有引水沟,如果遇到下雨,雨水将沿这些水沟流入中间的深井,成为岛上的饮用水储备。天井的四周便是大大小小30多间牢房,分为上下3层。每个牢房的门梁上挂着一个名牌,上面写着这里曾囚禁的重要人物名字。
城堡里最著名的两处景点便是曾经关押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的两间牢房。前者位于一层楼的旋梯旁,有一扇门面朝天井。走入这个仅有六七平方米的石砖小屋,只见四壁空空荡荡,阴森恐怖。惟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角那个在昏暗灯光映照下的黑洞。看过《基督山恩仇记》的读者都知道,那便是主人公同法里亚老神甫不期而遇的地方。《基督山恩仇记》中描写,主人公唐泰斯(基督山伯爵的本名)因受诬陷被判囚禁伊夫岛。为逃出牢狱,唐泰斯偷偷地在牢房的一侧挖了一条地道,希望它能最终通向大海。出乎意料的是,在他挖地道的同时,被关在城堡另一处的法里亚老神甫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两人在地道里不期而遇。后来,在法里亚老神甫的帮助下,唐泰斯最终逃出孤岛,并找到法里亚在临终前告诉他的一笔财富,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走出基督山伯爵的牢房,从旋梯爬上天井对面的二层楼,那里便是关押铁面人的地方,上面的名牌特别醒目。同前者相比,关押铁面人的牢房稍显大一些,房间一头的壁炉已经残破不堪。墙壁上还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铁窗。正对大门的铁栅栏里又隔出一块空间,里面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可以想象,铁面人当时的活动范围并非整间牢房,而仅是那块连转身都不容易的小地方。
同《基督山恩仇记》相比,大仲马在小说《铁面人》中讲述的故事更加残酷。路易十四为了除去同胞兄弟给其政权带来的威胁,竟下令用一个铁制的面具遮住胞弟的面孔,并将他终生监禁在伊夫岛。为了匡扶正义,国王火枪队的3名火枪手冒着极大的风险救出被囚禁的铁面人,并帮他继承了王权,让残暴的路易十四最终得到应有的下场。
被美男子阿兰德龙在电影《铁面人》中演绎过的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不过导游还是质疑了它的可靠性。据许多历史学家考证,双胞胎皇子的说法难以属实,因为那时王室成员的出生是一件透明度很高的事情,“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尽管如此,很多游客还是对大仲马笔下的故事笃信无疑。当然了,没有了这些精彩的故事,这个孤岛不过是乱石一堆。有了它们,才让游客慕名而来,使得伊夫岛的旅游变得兴致盎然。
第二部分哈姆雷特宫暗藏杀机

走进阴森幽暗的古堡想着王子复仇的故事
王怡冰
丹麦王国有许多古城堡,大都建于16世纪或18世纪。在记者所探访的古堡中,神秘的“克隆堡”最令人难忘。据说,克隆堡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发生地,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哈姆雷特宫”。
在丹麦语中,克隆堡意为“皇冠之宫”。该堡建于1574年,位于哥本哈根北部40公里的海边。从古堡的外形看,确有皇冠般美丽而辉煌的气度。这顶“皇冠”被戴在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的最窄处,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隔海相望。
记者去克隆堡的那一天是个没有太阳的日子。沿着厄勒海峡的海岸线前行,面对车窗外一闪即逝的海鸟和轻风,记者快速搜寻着大脑中有关《哈姆雷特》的依稀印记,心中生出了几许凝重的感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个丹麦王子,他的人生悲剧就发生在这个神秘的古堡中。为了复仇,他在这座城堡中,毁掉了所有重要人物,并拒绝了心上人奥菲利娅的爱情,致使奥菲利娅神经错乱自溺而死。最后,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但自己也因克劳狄斯精心策划的阴谋而死亡。这位忧郁的丹麦王子应该就是在眼前这座古堡周围游荡的时候见到了死去父亲的亡灵,在古堡中的后花园洞悉了残酷的秘密,然后无数次在这古堡中游走,思考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难题。
进入城堡,里面安静极了,让人有一种想屏住呼吸的感觉。在堡内一面斑驳的墙壁上,一幅年代久远的莎士比亚浮雕正默默地注视着游人。据说,莎士比亚将丹麦历史上一个古老传说作为素材,于1601年创作了《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虽然是以克隆堡为背景的,可是实际上,这个悲剧王子从未在堡中居住过。据丹麦历史学家赫尔格•赛德林•雅各布森在《丹麦简史》中称,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到过克隆堡,迄今仍是个谜。真正在克隆堡中漫步过的只是曾经主演过《哈姆雷特》的著名演员劳伦斯•奥立弗。
莎翁选中这个城堡做王子悲剧的发生地,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阴郁、沉闷,没有一点金碧辉煌的迹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国王的宫殿。漫步其中感觉就像一座迷宫,走进去让人找不到出路。举目望去,高高的圆形穹顶空旷而阴森。站在巨大的屋顶下,人显得孤立无助。一切都让人感到压抑,仿佛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杀机。在此参观的人无不压低了嗓音说话。没有导游,记者和其他参观的人漫无目的地走着。在一间阴暗的大厅里,一个巨大的铁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大铁球看上去锈迹斑斑,旁边还连着一根长长的锁链,原来,这个自重37公斤的大铁球是一种刑具,主要是用以惩罚政治犯。凡戴上这种枷锁的犯人,一般都被打进暗无天日的地牢,直至死去。
据丹麦史书介绍,1427年时,城堡所在地叫做“钩子要塞”,是哥本哈根的一个重镇,用以控制厄勒海峡这条海上要道。从堡前成群的棱堡和护城河以及大炮的分布来看,这里的确曾是一座城防工事。
当时的国王埃利克为了保护丹麦的利益,下令对各国过往厄勒海峡的船只征收通行税,抗税不交者先给以口头警告,警告无效就以炮轰之,随后不但要补交税款,还得支付打炮钱。
走着走着,记者连同身边的游人似乎误入了一个秘密暗道。暗道里四通八达,漆黑幽深,墙壁两端隐约可见的烛光幽灵般跳跃着,若明若暗。通道两侧全是铁栏杆,人们只能在中间行走。脚下的石板路,潮湿得像刚刚洒过了水。阴风吹在脸上,使人不寒而栗。没有人再说话,只有快速行走的脚步声。据宫内资料介绍,古时侯,这个暗道除了关押犯人,主要还用以屯兵贮粮。这里贮存的食物足够王宫贵族们吃上3个月。一旦战事爆发,人们可在此藏身或沿着通道到达海边的出口。
穿过一片偌大的空地,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巨人雕像,那人手扶宝剑,神态威严,闭目端坐椅上。借着微弱的烛光,记者努力阅读着刻在墙上的文字,方得知,这个雕塑的主人公名叫“霍尔格”,是丹麦古代威震四方的大英雄。传说一旦丹麦发生战争时,他就会站出来保卫国家。
不知又走了多久,前面隐约出现了一道光线,好像是出口,可来到近前,记者禁不住失声大叫,原来铁栅栏里面是关押囚犯的一个个地牢!慌忙中急步左拐,结果又陷入了一条更幽深的通道。惊恐之际,记者突然胡思乱想:莎翁当年多半是到过此地的,而且很可能也一个人困在其中,在这里待久了,难免不构思出一些阴沉、诡异的作品。
几经辗转,终于“浮出”地面时,记者感觉就像刚刚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重见光明的时候,心中真的生出了从未有过的畅快。这时天也晴了。深蓝色的大海上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正在驶过。无数只海鸥正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真怀疑当初莎翁与记者找到的不是同一个出口,要不《哈姆雷特》似乎应该有个很光明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