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兴趣而学者有几何?

  • A+
所属分类:畅想文学

上周六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阅卷工作,我负责广东省赛区非数学类考卷的批改。虽去过很多次华工,但还从没去过数学系,由于没有指示牌,围着四号楼转了一圈,愣是找不到地方,无奈只好劳驾他们的靓女秘书前来指引。见到华工的院长时,我开玩笑道:“你们这里真是侯门深似海啊。”华工校园的确美丽,可惜时间紧张,没来得及四处转转,前几年因为每周送家人来此学习,熟悉了部分校园,迄今尚对她没有全面的了解。

为兴趣而学者有几何?

考卷有七大题,第一大题有五小题,估计是批改量最重的,于是我将阅卷教师分成四组,第一组负责第一题,另外三组分别负责第二、三题、第四、五题、第六、七题,考虑到第一组负担较重,我参与了工作量最大的第一大题的批改。令我吃惊的是,有一个考生第一题居然得了满分,而且解题思路十分清晰,书写非常工整,这是很难得的,估计最高分非TA莫属了。

经过了近四个小时紧张的批改,成绩终于出来了,非数学专业最高分72分,这是个不简单的成绩,即便是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未必能考出这么高的分数。坦率地说,在两小时的时间内,我也未必能考出这个分数,不管怎么说,作为非数学专业的大学生能考出这样的成绩绝非易事,分数公布出来后,高分果然出自华工。我出于好奇便向华工系主任请教,主任告诉我,这个学生非常喜欢数学,可他的母亲说啥不让他学数学,愣是报考了工科专业,但他经常来听数学课,比数学专业的学生学得还好。

这就难怪了,很多奥林匹克数学金牌得主不是也选择了非数学专业么?只不过那些金牌得主大多是主动选择了非数学专业,我不知道这位同学有没有得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但能对数学如此情有独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实属难得,至少对他而言,数学不是敲门砖。在一个把聪明人教傻了的年代里尚有为兴趣而学习的学生也算是学生中的“异类”了。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进行了两届,去年我没参加阅卷工作,从今年的情况看,竞赛试题还是有相当难度的,100分试题能答对50分颇不容易,数学专业竞赛题就更难了。虽说参加竞赛者未必都是各校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都是自发参加的,但的确有部分学生相当优秀。数学专业竞赛第一名出自中大,第二、第三出自华工,第四名出自广大。谁说地方大学不出好学生(仅指竞赛而言)?

大学生数学竞赛不像奥林匹克竞赛,基本上不带功利色彩,除了获得奖项的部分学生可能被一些学校看中被保送读研究生,再没有更多的好处。我想保送研究生未必是这些参赛者追逐的目标,因为对于有研究生保送资格的学校来说,只要平时成绩排在前几位甚至中等偏上,被保送读研究生不是难事。我想更多的参赛者应该是出于兴趣,想通过这种方式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参赛者值得鼓励。也让我们从千疮百孔的中国高等教育中看到了一点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曙光,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为之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