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阵:读大学选专业要面子还是饭碗

  • A+
所属分类:畅想文学

我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也跟同学下过馆子,喝过酒。但是,决不像今天的大学生这样,毕业之际有这么多的散伙饭,临别酒,有这么多的人酩酊大醉。我居住的小区跟林业大学毗邻,晚上八九点钟以后在附近散步,路上会有许多脚步趔趄、满身酒气的大学生迎面走过,其中“男生三人行”的景象屡见不鲜:两个稍微清醒一点的,架着一个醉烂如泥的,艰难地向学校方向挪动。有人跪在路上痛苦呕吐的景象,亦时有所见。

这种情况,当然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多元化、大学生有机会打工赚钱等形势变化有直接关系。他们有条件频繁下馆子、喝酒了。但是,许多人喝醉酒,跟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少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也有相当关系。

近年以来,屡见网上有人讨论报考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近日,一位中学同学多次来电话,跟我探讨他考分很不理想的儿子如何选择入学专业的问题。昨天中午,一位即将出国做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的研究生,跟我话别时,也说起她自己在专业学习、未来就业上的迷茫。今天早上看到一则新闻,东北某大学一位从事科普写作的教授发微薄,称选择北大历史系的女生为“傻妞”,称文史哲专业学生多半反科学、挺中医是“贻害社会”,引起了挺文、挺理两派的口水战。

根据我的观察,当今大学考生、大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之所以会有如许之多的烦恼,主要原因固然是高等院校一再扩大招生,致使中高档人才就业市场整体出现了接近饱和乃至供大于求的局面;许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比例不合理,致使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但是,我认为,跟考生和他们家长脑子里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关系。自从每年招收十几万,到扩大至数百万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不再是精英教育的时代,而是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主的普及教育时代了;不再是中高档人才供不应求的时代,而是中高档人才供大于求的时代了。考上大学,等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衣食无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就能为父母为家族赢得无上光荣、光宗耀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萝卜一个坑”,政府包分配工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言以蔽之,大学生这块从前的金字招牌,已经严重贬值了。

每年应邀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某专业方向研究生答辩委员,我经常会感到无奈和痛苦,若干优秀的学生,非常适合从事学术研究。但是,他们很难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最终,都去做了那些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养家糊口,生儿育女。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中都会升起一种崇高的理想:建立一个有经济实力的文化学术机构,网罗天下遗贤,探讨人文奥秘,以学养身,养家。我知道,这是一种白日梦。

人们尤其是考生、大学生的家长们,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的变化,他们还把考上大学当作子女通往锦绣前程的必由之路,当作光耀自己面子家族荣誉的唯一机会。

因此,我有一个设想:大学不再以文理分科,而以能否直接跟就业挂钩进行划分。即:将全国的高等院校分为两大类,职业院校和教养院校。顾名思义,前者一入学,基本上就是就业的前奏(当然会有一定的淘汰比例);后者跟就业无关,就是凭兴趣、学着玩。比如说,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农林园艺等专业,可以因岗招生;数理科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等专业,事先声明不管就业??政府机构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毕业生自己去报考,跟高等院校没有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一来,教养类院校岂不是很快就会门可罗雀,关门大吉了?我认为,假如出现这种局面,也不是坏事,它符合进化论所讲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实际上,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庄子说过,无用之用,符合养生之道。我相信,教养类院校是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官二代、富二代,估计有不少人愿意给自己镀上一层文化色彩,改变自身蛮横、爆发户形象,以利于传世长久??古语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前半句已经无人相信,后半句显然还有市场。再者,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双学位、主辅修等制度予以解决。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到教养院校去修第二学位,以示风雅;教养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到职业院校选修一两门课程,以备谋生之需。比如说,北大某系学生辅修一门屠宰专业(这个专业可以有),清华某系学生辅修一门炒河粉专业(这个专业也可以有),他们下岗失业之后的谋生故事,就一定会更加精彩。

对于上文提到的那位中学同学,我给了如下建议:儿子既然上三本都有困难,那么,就让他出国留学,或者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一门手艺,例如烹饪,例如汽车修理。建议送出国留学,主要是他有这个经济能力,孩子到国外混几年回来,再差也是海归,大概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乐观一点,沐浴几年欧风美雨,没准能为共和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公民。建议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烹饪、学汽车修理,理由众所周知,厨师、汽车修理师,都能比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容易,挣钱多,生活过得安逸!

面子饭碗之间,我建议首选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