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是博士

  • A+
所属分类:畅想文学

文革前的大学生,包括所谓“老五届”,其实是指从1961年到1965年入学的大学生。到文革的1966年,上课停止了,毕业分配也停止了,大约到1968年左右才陆陆续续走出校门。别看在文革中,大学生们都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又被称为“臭老九”,可是在一些大城市的姑娘心目中,还是夫婿的首选哩。我的一个表姐,就找了一位“老五届”的大学毕业生。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是博士

此生南方人,个子不高,比我表姐高不了多少,相貌就不必提了。说好听点,就是“疤瘌眼儿、大肚脐儿,一般人儿”。但表姐的母亲,也就是我的舅妈也能找到这个女婿的优点,他长得白。两口子后来的日子过得还是挺美满的。我表姐的同学看到表姐的幸福,十分羡慕,也特别想找个大学生。只是那个时候,这样的精品实在不多,能分到北京的就更不多,所以我的一个中专同学,比我高两年,想去尝尝表姐同学这块天鹅肉。但人家根本不抻这个茬儿,在天鹅眼里,中专生跟大学生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恢复高考后,大学生一下子就更吃香了。记得北师大给教师发了新校徽,结果新街口一带,满大街都是佩戴红底白字的“教工校徽”。肯定也不都是北师大的教师,估计干别的工作的也有。反正外人也分不出来他们到底是什么工种。从那时起,一直到20年后左右,大学生们一直被冠以“天之骄子”的名称。

1999年,本科扩招之后,大学生就满街筒子都是了,拿句老百姓不太好听的话说,就是拿簸箕撮了。大学生就业也难了,后来,这帮大学生快毕业了,找工作不容易,于是研究生也跟着扩招了。研究生由三年制改成两年半,后来又改成两年制。现在的研究生不止是拿簸箕撮,都快拿土筐撮了。但是,用人单位招聘还是要看文凭,看出身,即看你本科院校是什么档次的。如果是985,211,那还凑合,要是在这以下的,那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同样很苛刻。

我有时后会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满世界都是研究生,或者都是博士生,而且都有什么985、211的牌子,那么用人单位该如何选择呢?恐怕也会回到原始的方式,即只考核本人的能力,而置各类鲜艳的牌子于不顾了吧。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为什么现在就还要看各种各样的牌子作为门槛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有时候,我就想,干脆,所有的招生限制都放开,而且根本就没必要设置硕士这个学位,从学士直接招博士生,岂不省事得多。这就跟英美的学制差不多了。硕士只不过是一个中间过渡,博士念不成的改成硕士算了。如果全国到处都是博士,那将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情景啊!就业招聘单位别再说挑出身、挑文凭了,单是985的学校,估计都人满为患了。你还看那个文凭,看那个本科出身有什么用?

有时候,我们的管理机构就是想不开,自己无事生非,没事找事,生出很多限制要管别人。结果,不但什么也没管好,还给自己找一堆罗嗦。东挡西堵,疲于奔命,这是何苦来呢?如果说将来全国毕业的博士超过百万,我估计这文凭什么的,也不会再管多大的用了。你去应聘,就看你有什么本事。纵然本事不太多,也要看你有什么潜能。管理部门管什么呢?就管那些野鸡大学,不让他们出来惹事生非,不能让克莱登大学或者西太平洋大学出来招摇撞骗就行了。如果说再放开,如果文凭都不那么管用了,克莱登大学或者西太平洋大学也就没钱可赚了,你让它再来卖文凭,都没人去买,那你说这不更省事了吗?

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就跟结婚证一样,不过是一张纸。结婚证保证不了婚姻的质量,更保证不了婚姻的时限。那文凭与学位证的作用也差不多,不能保证这些证上写了名字的人就能有多大的本事。还是老百姓那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学者的业绩考核其实道理也是一样,别总拿什么核心期刊,什么SCI来说事,就拿代表作,让同行好好审你一番。是真的假不了,是假的也真不了。蒙事的,一问就底儿掉。有真本事的,底气就是要足得多。这真的有那么费事吗?恐怕我们那些高校行政方面的领导们还是怕麻烦,太懒惰了吧。更何况他们中就有人想要浑水摸鱼,你要叫起真来,他受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