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是什么拉开了我们的距离?

  • A+
所属分类:畅想文学

(文/李湘琳)昨天和高中同学B君一起吃饭,聊起许多高中的往事,我忽然发现,高中到现在的十年,大家已经在不同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如此的远,以至于让我感到震惊。B君现在在著名律所做律师,饭桌上有另一位想从事法律工作的朋友向她打听收入的情况,我这才了解到,B君的收入是我现在的十倍。那一瞬间我有点儿懵,十年前大家一起穿着校服上自习、做作业的场景还清晰如昨,有时你排名前一点儿,有时我分数高一点儿,大家是差不多的水平,是什么让B君忽然变得像今天这样可望不可即?

“靠,早知如此当时我也学法律了!” 这是我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本科、硕士、博士,这么多年都在搞理工科,放眼四望忽然发现自己身在一个屌丝云集的群体中,我忍不住有点儿好奇:当初是怎么走到这里来的?

我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做过的测试题:“给你一个鸡蛋,你会选择把它放到哪儿?A:放在树上,B:揣到兜里,C:浮在水上。” 我选择了C,朋友说这证明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我哈哈一笑,表示从来不相信这种神神叨叨的测试题,但心里有点儿嘀咕,可不就是随波逐流嘛?

当年高中重点班里的风气是重理轻文,大家兴致勃勃讨论的是牛顿莱布尼茨的逸闻八卦、津津乐道的是文科生的愚昧无知、信奉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一辈格言。同伴们的思想裹挟着自己、几乎毫无抵抗地走进了理工科的世界。我记得某次数学考试成绩优秀,老师表扬我时说:“李湘琳同学这次也考了XXX分,我们都知道他是比较擅长文科的。” 我当时觉得简直受到了侮辱。

高考填报志愿,挑的是往年的“热门”专业,但它具体是做什么的,大家并不关心。看上去挺有面子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这样陪伴了我十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 有长辈问过我,我感到难以回答,喜欢吗?好像也未必。回想2003年,多少成绩优异的同学“幸运”地进入了生物工程系,而现在又纷纷地抱怨一错误终身。

那么说来,真的是行业的选择拉开了我们的差距咯?似乎也不尽然,如果我看到律师同学的光鲜亮丽就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学法律,那么律师同学看到那些登陆各种交易所的IT创业者们,是不是又该后悔当初没有选择理工科呢?把差距归结于当初的选择“错误”,恐怕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责任的思维。我也认识另外一些学法律的朋友,还在过着艰难拮据的日子。“老子当初也学法律”的话,是会成为B君还是成为他们?

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人问过季羡林:“您从事吐火罗语研究工作,这个语言都没人说了,研究来有什么用?” 季羡林的回答意境深邃:“不管是什么工作,做得好就有用,做不好就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