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月薪2万的小赵活得很焦虑

  • A+
所属分类:业界资讯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快焦虑死了。

前几天,我去北京出差,北漂朋友赵小赵约我出来撸串,庆祝她25岁生日。我俩点了两打生蚝,一盘鸡中翅,五串烤鱿鱼,两瓶燕京啤酒,算是过生日的仪式。

赵小赵是人大毕业的律师,月入两万。一年365天,不是去看守所的路上,就是奔赴开庭的车里,就连找我撸串叙旧,也是在看完卷宗之后。讲真,我很欣赏她,毕竟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她比一般年轻人都优秀。

席间,她叹了口气:“哎,我都快焦虑成精了。”一开始,我觉得她很矫情。直到她说起这3年的北漂生活,我忽然觉得,原来我们都一样。

说起来,我和赵小赵已相识9年。一直以来,她都自信得「很不要脸」。

高中的时候,赵小赵是妥妥的学霸,我怎么都搞不懂为什么“四氧化三铁不和硫酸发生反应”,她一下子就给我讲得头头是道。学校严禁早恋,她却和篮球队队长展开“地下情”,学习成绩依旧保持年级前十,最后以678的高分考入人大法学院,她说:“嘿,我还不差吧”。

来到繁华帝都,现实给她一万点暴击。她发现身边有人买个一万块钱的包都不眨眼的,有人三天两头去吃人均500的餐厅,有人长得好看当了网红月入百万,而她除了稍微拿得出手的成绩,什么都没有。

她想,只有学习是自己最擅长的了。每天必泡图书馆,一遍遍刷着各种案例。大三那年,她被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回国后,凭着流利的英语和过硬的能力,如愿进入某律所实习并转正。

工作的第三年,当同龄人还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她已经月入两万,带领着六七人的小团队。生活也算安逸,到一般的餐厅吃饭时不用看价格点菜,出门可以不用挤地铁,租了四环的一室一厅,舍得买300块的T恤,一年去一次欧洲旅行。

交了三年社保,一心想着还有两年就有资格买房了。她以为,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让自己感到自豪。结果,北京的房价蹭蹭地涨,即使不吃不喝,都买不起西城的一套房,买不起房就意味着没有北京户口。

“我上了985,到现在月入两万,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在北京扎根。” 她把酒一饮而尽。我说:“你可以回家啊。” 她苦笑着:“省会的房价这两年涨得比北京还疯,你看雄安的房价已经从6K涨到25K,再回去爹妈也给不起首付了。”

那晚,我在一阵烤串的烟熏味中意识到,那些看起来优秀的人,在房价、户口面前,依旧无力得像脚下的尘埃。既退不回故乡,又无法在奋斗的城市立足,这就是他们最焦虑的事情。

而我身边很大一部分「一般青年」没有985、211的学历,每月拿着几千块工资,活得更加焦虑。

尤其从学校转折到社会,他们会发现,多年的努力,也许一瞬间就可以被中产阶级的子女完美秒杀,于是着急不安,林姗姗便是其中之一。

林姗姗是我的大学好友,她出生在某二线城市的普通家庭。与热衷于到城市打拼的朋友不同,一毕业,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准备了将近一年的国考,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公务员,是某税局的小职员。

那时候,公务员浪潮还未褪去,捧到铁饭碗是一件蛮光荣的事情。但是,某一天,一位初中同学把她拉进了初中群,她才发现,那些中产阶级的同学,大都高中或大学就出国了。留在国内的,父母也大都给他们买了房。

林姗姗说:“我明白阶层不同,差距也一定存在。可我发现,一个人的家境、外表、见识、人脉都很重要。当我没日没夜加班,我的同学已经在英国交换生家庭里侃侃而谈。我既嫉妒又焦虑,害怕自己成了井底之蛙,奋斗多久都喝不起一磅1000多块的麝香猫屎咖啡。”

其实,谁不是千千万万个林姗姗呢?那些拼了命想往上挤的阶层,通道已锁了大半,你害怕自己无法脱离原生阶层,终日焦虑。

我想起曾经有个从瑞士留学回来的同事,成为大家羡慕的“旅行达人”:去过冰岛看极光,踏过芬兰的雪地看驯鹿,游在巴厘岛的海里靠潜水证,赏过日本的灿烂樱花……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只能翻阅《中国国家地理》的景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

后来,我再次遇见林姗姗时,她反倒淡然面对:

“聚会之后,我和几个同学都保持联系,也和很多人讨论过。其实,命运本就不公平,你总不能一切都归于精子和卵子的错吧?既然认清现实,那就接受,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想要搭上这趟快速列车,那就先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尽你所能拓宽视野,别那么宅,总比无病呻吟要好。”

这个时代的焦虑,会使人抑郁吗?

很多人说:“在阶级逐渐固化的今日,大家都想脱离原生阶层,谁不着急?”不可否认,如今的中国,上升通道没有野蛮生长时代开放,但也不是完全锁死,适当的焦虑会促使你不断反观自己,从而做出改变。

奥美集团董事长Shelly Lazarus在2016年哥大商学院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人生有时要给自己一点恐惧和压力,一旦扛过茫然的阶段,就会进入加速期。” 20多岁感到焦虑很正常,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焦虑的情绪占据你全部的生活。

我曾读过一首诗,叫《年轻人,请忍受一下》,里面有两句话:“还需要再忍受一下,分别在得意的时候和失意的时候。在海浪涌起和退却的时候,在憧憬,或失望之际。”

焦虑并不是90后独有的,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危机感。然而,在时间与空间被高度压缩,阶级固化的今天,90后的焦虑尤其汹涌。对抗这种年纪独有的沮丧,最有效的方式通常是再忍受一下。

毕竟,小苗成为大树,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你以为有钱人就不痛苦,其实众生皆苦,谁心里都有一把尺子,量量自己量量别人,都不是滋味。你看见的富二代,也是从第一代白手起家积累而来。这种事情急是急不来的,焦虑也是焦虑不来的。

奥地利诗人里克尔曾把这样的忍受比喻为:“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忍受不是懦弱,它是一个领受的过程,或许答案从你所遇到的问题和窘境里生长出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行影旅行(ID:xywhclub),有领队的自由行。200万青年用户的选择,线路原创、深度、纯玩。微博:行影旅行,知乎:行影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