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是为了快乐

  • A+
所属分类:好文典藏

我只比表弟小强大六岁,但想法却天差地别——我以为天经地义的,他却认为缺乏逻辑。那天,看到一则有关失学儿童的报道,我眼泪汪汪地建议“要不然我们捐300元”,话音刚落便遭到小强的嘲笑,他还说出一番道理:“第一,这类事情,社会福利机构和保障部门责无旁贷,怎能频繁以号召募捐的方式嫁接到个体身上去?第二,为什么要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对我有什么好处?”

我瞠目结舌,差点没晕过去:“好处?助人为乐属于人格完善的范畴:助人者,善良也;不助人者,冷漠也。帮助别人又不是投资,居然还指望回报?这么多年从小学到大学你接受的教育全失败了!”

学经济的小强反驳我说:“不,愿不愿意助人跟‘人格’什么的没有直接关联,而是一个经济范畴的话题,表明了‘投资’与‘回报’的关系。”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了一张表,题目是“助人的支出”:

假设支出300元,这300元如果用于自我投资,等于——

1、一张256MB的数码相机存储卡。

2、躺在豪华影院里,把《指环王》三部曲翻来覆去看三遍。

3、买4套北京博物馆通票,看卢沟晓月、紫檀艺术、爬碓臼峪。

4、把女朋友渴望已久的几米绘本系列送给她。

5、请朋友在星巴克消磨若干个下午。

……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时尚青年来说,他认为以上支出才是有价值的投入,而且其成效立竿见影,比如,女朋友的笑脸,朋友之间的倾心交流,旅游、看电影时感受的身心愉悦。这些“回报”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至于远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小孩儿,于他又有什么意义呢?300元的捐款,既不能使小强们青史留名,也不意味着将来会有人登门报恩。他说:“我每月依法按时纳税,国家用于扶贫救灾的拨款里也有我的贡献。既然我已经尽到了‘责任’,那为什么还一定要去献‘爱心’呢?”

他的逻辑听上去很奇怪,这是“独一代”的逻辑么?“独一代”,是人们对生于80年代后、独立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的统称,这一称谓,褒贬参半,喜忧参半,意味深长。

我怔怔地看着他,说不出话来,能用长辈教育过我的一套去跟他说吗?要学雷锋啊!他会问,为什么要学雷锋啊?因为雷锋是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人。他又会问,为什么要做伟大的人?我只想做个普通人,有小算盘、小欲望的普通人。还有,雷锋幸福吗?雷锋连场正儿八经的恋爱都没谈过……新人类成长得太快了,快得让传统的道德说辞都变成了古董。

虽然新人类不是靠“大道理”去说服的,但他们毕竟还是有血有肉的人。过几天,小强跑过来,叽叽喳喳跟我讲他的见闻:“我被头儿派去采访一个女孩儿,她得了癌症,从确诊到今天坚持了四年之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站在她家客厅中央,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女孩住在北京?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只有一步之遥?18平方米的斗室(包括厨房卫生间在内)住下爸爸、妈妈、她三个人。古老的地板革,石灰扑簌的墙面,无不表明这个工薪家庭的经济状况……”这个女孩需要帮助,父母两人一个月收入才一千二,而她一次急诊,住院押金就要两万。“我要活下去”,隔着小强的转述,我都能看到女孩儿倔强的生命之光。

“你会不会捐钱?”我目光灼灼地问小强。

“让我想想。”小强有些沮丧,显然他心中的某一根弦已经被强有力地拨动了,不过,他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支撑他的“投资”逻辑:“捐钱,助人为乐——有什么‘好处’吗?”

第二天,小强回来后告诉我,他捐了300元。“看,善行不一定给人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但我们应该去做。”我以为他终于放弃了他的逻辑,谁知他淡淡看我一眼,并不作答,而是又给我列了一张表,这次的题目是“助人的回报”:

支出300元,得到的回报是——

l、女孩儿先惊后喜的表情,然后泪花一下子涌到眼眶却流不出来,只是冲着我点头,动人地微笑,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微笑,比赫本在《罗马假日》里清纯羞涩的微笑还要美。

2、女孩儿父亲蹬车送我去地铁站,这是成年以后第一次坐在别人的车座上,耳边的风声跟儿时一样温馨安静。

3、忽然觉得世界很干净,包括拥挤的地铁、地铁中的乞者、大大咧咧的售票员……与热闹的生活贴近了一分。

4、在这个冬夜,心里面如释重负的安宁,有一种温暖比毛皮大衣还要暖,涌上心头,以前从未体会过。

5、如果把300元用于个人投资,仅仅收获一次微笑、几本书、几个有形的物体,其有效期是几秒钟、几天、几个月,而这一次的有效期,可能是一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我在想,有些‘时尚项目’那么贵,而我眉头也不皱一下,为什么?因为它们能满足某种心灵诉求。谁知这微不足道的300元在短短一瞬间给我的震撼,并不逊色于‘时尚项目’。由此可见,善行同样是有‘回报’的,回报的是双重快乐,所以更值得我们付出。”学经济的小强还是用他那套逻辑在分析。新人类不说“应不应该”,而说“值不值得”,只要能带来生命中真实的幸福感,他们就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自那以后.我看到“助人”和“去星巴克”、“看几米漫画”一样,成为小强“时尚消费”中的一项,古老的悲悯情怀与新人类的逻辑从此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