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 A+
所属分类:家庭教育

“快乐”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培养应该培养的能力。但各种能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吹拉弹唱的能力,而是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我一直对女儿说:“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那么在一个班集体中,就要让老师和同学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往往通过当班干部得以培养和锻炼。关于孩子做班干部,在一些家长中往往有两种不好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吃亏,为别人做事却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有好处,在升学时可以获得“保送”或“加分”的机会。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如果用这些观点来教育孩子那等于是在污染孩子的心灵。我认为,当班干部就是培养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晴雁因为年纪小,而且很胆小,再加上成绩也不是很好,所以小学一至四年级连小组长都没当过。到了五年级,因为我调到了成都石室中学,她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纯粹是因为偶然的原因(比如她很守纪律,还有就是刚去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碰巧写得不错被老师在班上读了,于是便给大家形成了好印象,等等),去了一个月,居然被全班同学选为中队长!这可让晴雁紧张了好一阵子,因为她实在是胆小而腼腆,但我却鼓励她多多为同学做好事,在集体活动中抛头露面,直到最后毕业那一天,在全校代表毕业班的同学发表告别母校演说。虽然她当班干部的时间只有两年,也没有多大作为,但仍然获得了很大的锻炼。现在她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不错,不能不说是从“中队长”开始逐步形成的。

“快乐”也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说到吃苦,不少人就想到“磨难教育”,比如在假期参加各种各样的磨难教育夏令营或者把孩子送到乡下去呀等等,这些当然可以,但我更认为,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一种磨难,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游戏,好玩呢!无论多么“苦”,他们都会想到反正总要回城里去总要回到家里的。而一回到家里,一切都回到了舒适状态。因此,这样的磨难教育,效果究竟有多大,我一直表示怀疑。我认为的让孩子吃苦,应该是让孩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需要战胜自己的毅力去做的事。比如,前面所说的,我要求女儿晚上洗碗,还有就是她读五年级开始,我不再用自行车送她,而让她每天坚持走路上学放学。

每天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他不喜欢但应该也必须去做的事,这就是最好的“磨难教育”!

就像洗一顿碗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坚持洗碗一样,偶尔走路上学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天天都坚持走路上学,则需要毅力,需要战胜自己。晴雁读完小学四年级,我调动工作到了成都石室中学,晴雁自然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我对晴雁说:“你大了,爸爸就不送你了。从现在开始,你每天上学放学都自己走路。”刚开始她有点不愿意,因为从家里到学校步行走快些需要20多分钟,走慢些需要半个小时,的确有些辛苦。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却一点都“不尊重”她,非要她步行上学放学不可。刚开始几天放学回家总要在我们面前叫苦,但慢慢地她理解我们了。读六年级的时候,她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

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春风拂面还是浓雾迷漫,每天早晨,我总是一个人穿过拥挤的小巷朝学校走去。现在,我上六年级了,爸爸说:“你可以骑车上学了!”我却说:“不,还是让我走路上学吧!”因为,走路上学不仅能锻炼我的身体,而且更能锻炼我的意志。……我觉得我才是最幸福的。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人最幸福!”今天,我用自己的双脚走向学校;明天,我要用自己的双脚走进21世纪!

就这样,晴雁用她的双脚一直“走”到小学毕业。

我的建议:

1.对刚进小学的孩子,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快乐感,是第一重要的。

2.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生活规则,然后坚持不懈地执行,慢慢把规则变成习惯。

3.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周末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班和辅导班。

4.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爱好,用书香气熏陶孩子。

5.让孩子每天晚上吃饭以后洗全家人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