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能源资源有哪些?

  • A+
所属分类:自然人文

太阳能资源
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从全国分布来看,青藏高原最大,这里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大气层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拉萨市,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05.7小时,故有“阳光城”之称。全国以四川省的太阳辐射总量最小,这是由于那里阴雨多、雾多、晴天少。成都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仅为1152.2小时。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纬度增高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加。从大的地区来看,青藏高原、新疆及内蒙古南部、宁夏、甘肃和山西的北部,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陕西、江苏、安徽的北部,山东、河南、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广东、福建的南部,是太阳能中等类型区,也可以充分利用。总之,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太阳能利用的自然条件。
水力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河流众多,相当多的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山区面积大,地形高差悬殊,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总蕴藏量中,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是我国巨大的能源宝库。
我国的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以西南地区最多,若按单站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计算,装机容量23,234万千瓦,年发电量13050亿度,占全国的67.8%。其次是中南地区,装机容量6744万千瓦,年发电量2974亿度,占全国的15.5%。西北地区装机容量4194万千瓦,年发电量1905亿度,占全国的9.9%。华东地区装机容量1790万千瓦,年发电量668亿度,占全国的3.6%。东北地区装机容量1199万千瓦,年发电量384亿度,占全国的2%。华北地区装机容量692万千瓦,年发电量232亿度,占全国的1.2%。
水力发电,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加速水电站建设,对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尽快解决电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今后水电开发,将根据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考虑以十大水电基地为战略重点,每个基地兴建若干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形成骨干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一工程共需17年,按1990年价格计算,总投资570亿元;装机26台,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度,相当于现在全国的1/9,除可供华中、华东地区需要外,还可输送川东和华北。相当于年节省5000万吨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和大量的工业废水,对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也将起到巨大作用。
风能资源
我们知道,大风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能拔树、毁屋、埋渠、毁坏庄稼、风蚀土地和建筑物、使耕地沙化等。但是,风是大自然赋于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不产生污染的自然能源。
在自然界,风能是一宗巨大的能源,它远远超过可燃矿物能源所提供的能量总和。据统计,仅陆地上空近地面全年可以利用的风能,就相当于500万亿度的电。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幅员辽阔,盛行季风,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据推算,我国地面上的风能资源约有16亿千瓦,其中可利用的按1/10计算,就有1.6亿千瓦。
我国风能资源,由于受地理位置、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四大特点: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强;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强;平原地区比丘陵、山地强;冬春季比夏秋季强。
具体来说,东南沿海及岛屿是风能资源最佳地区,年平均≥3米/秒的有效风速达到了6000~8000小时。渤海沿岸及内蒙古等地,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年平均≥3米/秒的有效风速达到6000多个小时。黑龙江省南部及吉林省东部地区,为风能资源较佳地区,年平均≥3米/秒有效风速也可达5000~6000小时。我国其余地区虽然从宏观上看是风能欠缺地区,但从具体地点来看,也有许多风能丰富地点,也可开发利用。
我国是利用风能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www.feiyu01.com,就利用风力驱动帆船在水面上航行了。最晚也在1700年前,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风能来碾磨粮食、灌溉农田和排水了。
目前在扬州江扬船厂全面开工生产我国第一艘2500吨风帆助航船。该船设置风帆助航装置,由计算机指令控制帆的张摺,在可利用的风速和风向范围内,自动选择具有最大助航推力的帆角,产生推力而降低主机油耗。这样,就开辟了风资源利用的途径。
气候资源
我国气候,特别是东部地区,南北热量相差悬殊:我国最南部南海中的一些岛屿,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高于25℃,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20℃,积温9300℃左右,长夏无冬;而最北部大兴安岭北端,年平均气温为-5~-2℃,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20℃,最冷月平均气温达-31~-26℃,积温2000~2500℃,冬长无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气温差别之大。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西南距离印度洋不远。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从沿海向内陆湿度逐渐减少,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自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相应形成森林、森林平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植被类型。
我国从宏观上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个气候大区。东部季风区,水热资源最丰富,发展农、林、牧生产条件优越,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90%以上的畜产品都来自该区。西北干旱区,全年光照充足,水分资源贫乏,限制了农业发展。青藏高寒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
我国气候资源复杂多变,丰富多采,基本格局是南部优于北部,东西各具特色。
我国冷热干湿兼备的多种气候资源生态类型,孕育了众多的生物种类。
而动植物种类在各气候带中的分布,热带最多,寒带最少。如西双版纳,面积仅占全国的0.22%,但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4%,陆栖脊椎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的39%。不难看出,热带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气候的产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西南部,东起云南丽江地区,西抵西藏日喀则,南自喜马拉雅山北麓,北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目前耕作技术水平虽然不高,却是我国一季作物单产最高的地区。
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表明,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的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而冬季1月的平均气温则高3~5℃。从10~17世纪末,变暖变化引起的温度波动也在1~2℃之间。近年来,冬季北方日益干暖,南方不时发生冰雪严寒;夏秋局部旱涝此起彼落,有增无减。这些变化今后还会继续下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