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苦,才是最有效的启蒙

  • A+
所属分类:业界资讯

孩子受苦,才是最有效的启蒙

就国民性说国民性,的确是没有答案的同义反复。但是,搞清楚一个地方的国民性,却是寻求改变的前提。

所以,我并不排斥国民性批判,而且也认同大多数批评者总结出来的有关中国人的一些特征,比如麻木和冷漠。

不过,最少在两件事上,要中国人继续麻木继续冷漠很难:一个是祖坟被扒,一个是孩子受难。

在火葬越来越得到推广的今天,实际上,就剩下孩子受难。

无法对孩子受难无动于衷,原因很好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哪一个群体都适用。

中国人所独有的,是另外一个比较隐蔽的原因:他们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幸,特别能忍受,因此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补偿心理,希望自己受过的苦难,能够转化成后代得以享受的幸福。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真诚信奉的人生格言。

所以,绝大多数人在平时要么选择明哲保身,保持沉默,是谓“静好派”,要么选择投机取巧,歌功颂德,是谓“歌德派”,理由都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直至孩子们过得不好,他们才打破了沉默,停止了“歌德”。

毒奶粉事件如此,红黄蓝事件如此,疫苗事件也如此。

一夜之间,他们仿佛换了个人,也转贴,也愤怒。

  二

从因果关系上说,因为最在意的人受难,所以无法再继续沉默,无法再使劲“歌德”,十分正常。

但是,“正常”无法掩盖他们的蠢或坏。

社会是一个系统,如果它好,是每一个部分好的结果,如果它坏,也是每一个部分坏的结果。

社会要变好,也绝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平时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一被刺痛就想它立刻变好,可能吗?

只在需要时才关心自己所关心的,平时则对公共事务漠然以对,是社会堕落事实上的帮凶。

当八年前报道山西疫苗事件的记者和总编被调离和免职之时,就已经注定,山东不过是山西的继续。

对体制的荒唐运行惯性无动于衷甚至热烈拥护,却在关键时刻希望自己的孩子幸免于难,这是“强东梦”——之前刚信心十足地宣布人间天堂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的刘强东,这一次,就因为女儿的身体里也流淌着问题疫苗而出离愤怒。

亿万富翁尚且如此,何况吃瓜群众。所以,还静好吗?还歌德吗?

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古训忘得一干二净,是蠢或坏的另一个表现。

虽然至少从表面上说,哪一个地方都会额外地呵护孩子,可是,要是一个地方,连大人都善待了,它会让孩子受苦吗?

相反,要是大人没有被善待,又凭什么相信,孩子就会被善待?

真相是,跪着,是保护不了任何人的。

所以,如果真正心疼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从关心自己的权益开始,勇敢地为自己而战。

你站起来了,挡在前方,孩子才可能不受伤害。

值得单独来归类的,是那些“反对批评派”。他们和静好派和歌德派或者有交叉,但坚定地反对任何对这个地方的批评,是他们最为显着的标签。

在他们看来,凡是批评,就是在抹黑唱衰,是在制造混乱,是别有用心地要让这个地方变烂。

他们的支点是,上面很不易,祖国已很好,要珍惜,要感恩。

的确,对比起四十年前,这个地方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有一些批评者,又的确过于极端,或者言过其实,或者以偏概全。

所以,反批派的反对,有一定意义,是对这些极端的对冲。

然而,现实往往是,他们的反对,是一竿子式的,一看到批评,不管对与错,就条件反射地反击:你说这是烂疮,他们说只是有点不正常,说外国也有烂疮,说没烂的地方很多为什么你不说偏偏说烂的。

结果就是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局面:对与自己及家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视而不见,却如蝇逐臭不遗余力地扒出远在天边的烂疮,让人高度怀疑他们的国籍。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任何一个社会的现状,都是不同群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保持对拥有合法暴力的公权力的批评,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指责,在他们没有犯错的时候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做得更好,是一种良性博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平衡,是为了增进公众的福祉,而不是相反。

非但不行使批评的权利,反而来反对别人承受着风险的批评,是让本来就不对等的权力和权利关系,更加失衡,最终就是害人害已,他们的孩子也无法幸免。

对这些人,我已经没什么可讲了,只能奉送上之前一篇文章的标题:你可以不反对吃屎,但最少不要反对别人反对吃屎。

这些人,还处在前现代社会的蒙昧状态。

而鉴于这个地方国民性的特殊之处,用讲道理的方式对他们启蒙,效果微乎其微。

对他们来说,孩子受难,才是最有效的启蒙

这很残酷,却是事实。

而更残酷的是,这个事实,还将延续,因为他们的记忆,比鱼强不了多少,再痛的事,也无法阻止他们好了伤疤忘了痛。

为了孩子,改变一下可以吗?